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 点点最新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oa
-
铝合金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1
铝合金因具有高强重比、耐腐蚀、可回收及全寿命成本低等特性,在绿色建筑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深入了解铝合金管(混凝土)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当前研究进展并开发精确的设计方法,首先概述了铝合金材料的理化性质、耐腐蚀性和可回收性以及在现代结构(如大跨空间结构、桥梁、低层框架等)中的典型工程应用。其次,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综述了有关铝合金管(混凝土)构件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该类构件的黏结性能、轴压性能、偏压性能、抗弯性能和往复加载滞回性能以及构件的失效模式。此外,总结了现有研究中铝合金管混凝土(CFAT)构件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目前学者主要对圆形截面铝合金管混凝土和铝合金复合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压缩性能开展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而对于方形截面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当前尚未形成针对铝合金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
14
3435606
王景玄,刘芳玲,李博文
-
钢筋绑扎机器人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2
为了拓宽钢筋绑扎机器人的研究思路并促进其发展应用,对国内外钢筋绑扎机器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钢筋网片的绑扎工序并总结得出钢筋绑扎机器人的设计要求,然后详细介绍了钢筋绑扎机器人涉及的绑扎点识别与定位、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移动机械臂协调控制等关键技术,最后从多模态传感数据感知融合、自适应智能规划控制、多机协同作业3个方面提出了钢筋绑扎机器人今后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通过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钢筋绑扎的质量和效率,实现该工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促进智能建造的发展; 在绑扎点识别与定位方面,主流方法是基于关键点检测的绑扎点识别技术结合基于深度相机或双目相机的绑扎点定位技术; 在机器人定位方面,单一传感器的定位技术已无法满足钢筋绑扎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需求,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定位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 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方面,随着现代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和移动机械臂协调控制等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仍存在训练数据需求较大、训练难度大以及将仿真环境里训练的模型部署到真实环境的匹配问题需要解决。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5
31
2041439
董林杰<sup>1</sup>,张任飞<sup>1</sup>,李杰<sup>2,3</sup>,王兴松<sup>1</sup>,田梦倩<sup>1</sup>
-
砌体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3
针对砌体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归纳与分析; 详细阐述了砌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和主要破坏类型,对比了砌体的不同建模方式,按本构模型的不同建立依据,将均质化砌体本构模型分为基于宏观经验、宏观力学和损伤演化三大类; 总结了砌体历史建筑分析中采用的砌体本构模型,对各种建模方法的理论基础、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基于宏观经验的本构模型简单实用,但缺乏物理意义,难以准确描述砌体的复杂破坏过程; 基于宏观力学的本构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较好地反映砌体的力学行为,但参数获取困难,计算复杂度较高; 基于损伤演化的本构模型能够有效描述砌体的破坏全过程,在现代砌体结构抗震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模型参数多,标定过程复杂; 砌体历史建筑分析中多采用简化的本构模型,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兼顾计算效率; 目前砌体本构模型在描述砌体破坏全过程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加准确、实用的本构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参数确定方法和数值实现技术。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32
44
2427033
徐丽<sup>1,2</sup>,杨正熙<sup>1,2</sup>,马玉宏<sup>1,2</sup>,周福霖<sup>1,2</sup>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冷弯薄壁型钢自攻螺钉连接受剪承载力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4
为了提高冷弯薄壁型钢自攻螺钉连接受剪承载力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在试验的基础上,以钉头及钉尾处钢板厚度、螺钉直径和钢板屈服强度作为影响因素,基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训练,得到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及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模型均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自攻螺钉连接的受剪承载力,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且模型泛化能力强,而规范公式计算值偏为保守; 与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承载力预测模型相比,基于SVR算法的模型预测精度优于BP神经网络,其拟合优度提升了3.5%,均方根误差减小了27%,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13%; 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45
54
2741139
吴函恒,王辰,王涛,隋璐,周天华
-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支撑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5
为研究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支撑的力学特性,设计了2组柱体试样与3组节点试样,分别开展了柱体试样的单轴压缩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节点试样的四点抗弯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提出了经济性指标与碳排放指标,分析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支撑的经济性与碳排放优势。结果表明:柱体试样破坏时,端部混凝土出现张拉裂隙且端部钢管鼓曲变形,混凝土的横向变形明显受钢管抑制,混凝土厚度的增加延长了试样的压密变形阶段且提高了试样的残余强度; 节点试样破坏时,破坏范围主要集中在受拉侧加劲肋与相连法兰板,底部螺栓在试样变形过程中承受较大拉应力,节点类型与加载位置的合理设计可有效提升试样的承载能力; 各试样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柱体试样1+节点试样3”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更低的使用成本,“柱体试样1+节点试样2”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更高的承载能力; 相较于装配式钢管支撑与现浇钢混支撑,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支撑的经济性与碳排放优势随使用次数的增加更为显著。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55
65
4995913
申培武<sup>1,2</sup>,欧阳冬<sup>3</sup>
-
箱梁分层浇筑中支架与已浇筑结构耦合受力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6
为研究中小跨径连续箱梁分层浇筑过程中支架与已浇筑结构的耦合受力情况,结合现场测试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提出了考虑混凝土材料时间相关属性的阶段施工模拟分析方法,对箱梁第二层混凝土浇筑时支架和已浇筑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并将现场采集的支架应力数据与有限元仿真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校核。结果表明:第一层已浇筑结构会因承受部分第二层浇筑混凝土自重而产生较大应力,必须验算已浇筑结构在分层浇筑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 相比于一次整体浇筑,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可有效减小贝雷梁支架和钢管柱承受的第二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对贝雷梁应力的减小作用比钢管柱大; 已浇筑结构可为贝雷梁支架分担52.98%~86.63%的第二层浇筑荷载,为钢管柱分担15.65%~29.24%的第二层浇筑荷载,因此支架设计时应优化支架的荷载取值; 所提出的支架与已浇筑结构耦合受力分析方法具有可靠性。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66
73
3619582
许红胜<sup>1</sup>,郭芬<sup>1</sup>,危超<sup>2</sup>,范喜超<sup>2</sup>,罗海伟<sup>1</sup>
-
地铁车站中柱轴压比高频高幅变化规律及其滞回性能退化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7
基于地铁车站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出不同抗震设计方案下中柱柱顶的轴压比演变规律,并进行数值量化; 基于量化后的变轴压比演化方式,采用经试验验证的中柱模型,探究了变轴压比的变化频率、变化幅值和变化相位对中柱滞回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中柱的混凝土损伤。结果表明:中柱柱顶的水平位移和竖向轴压比变化具有明显的异步性,后者变化频率更快,后者的变化频率约为前者的1.4倍~3.8倍,竖向轴压比的变化幅值为0.08~0.68; 相较于施加竖向恒定轴压比,在中柱柱顶施加的高变轴压比对柱的承载力、能量耗散和刚度退化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并加剧了柱的混凝土受压损伤; 竖向变轴压比的变化频率为3和幅值变化大的工况损伤尤为明显,承载力和能量耗散分别降低约50%和74%。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74
84
5217696
刘智宸<sup>1</sup>,邓鹏<sup>1,2</sup>,陈仁朋<sup>1,2</sup>,可文海<sup>3</sup>
-
玄武岩纤维沙漠砂混凝土柱受压力学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8
以玄武岩纤维质量掺量(0%、0.05%、0.1%、0.15%)和偏心距(0、60、120 mm)为主要研究参数,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分析玄武岩纤维沙漠砂混凝土柱的受压力学性能; 以受压承载力变化率为因变量,提出混凝土荷载压应变指数、钢筋荷载应变指数、荷载挠度指数,分析试验承载力对混凝土压应变、钢筋应变、柱中挠度的敏感程度。考虑玄武岩纤维对各项力学指标的综合影响程度,得出基于力学性能平衡发展的最优玄武岩纤维质量掺量。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以提高沙漠砂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构件破坏时,纤维掺量为0.1%的构件相较其他组构件的破坏程度更小,裂缝延伸较短,破坏形态较好且受压柱力学性能更佳; 通过对各项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最优玄武岩纤维质量掺量为0.1%,其各项力学指标优化更接近平衡状态。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85
94
3687060
刘凤超,秦拥军,冯倍森,孟军
-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断裂特性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09
为探究再生粗骨料和废弃纤维对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废弃纤维长径比、废弃纤维体积掺量及试件切口高度为研究变量,对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试件进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其破坏形态和裂缝张口位移曲线的变化规律; 分析各研究变量对试件初裂荷载、峰值荷载、弯曲强度、初裂韧度、失稳韧度、黏聚韧度、断裂能、临界能量释放率及特征长度等断裂特性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断裂经验模型。结果表明:随再生骨料取代率增加,再生混凝土失稳韧度和断裂能分别下降了59.5%和61.9%; 切口高度的增加会导致各断裂参数降低; 掺入废弃纤维后,再生混凝土的断裂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失稳韧度和断裂能最大增幅分别为52.6%和56%; 根据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断裂经验模型,建议废弃纤维的长径比为633,体积掺量在0.12%左右; 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在不同工程领域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95
104
3039942
周静海<sup>1,2</sup>,梁意博<sup>1</sup>,康天蓓<sup>1</sup>,孙红<sup>1</sup>,曲晶彤<sup>1</sup>,刘昱<sup>1</sup>
-
纤维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早期抗裂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0
将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掺入自密实再生混凝土中制备试件,通过试验研究了纤维对其坍落扩展度、抗压强度、劈拉强度的影响; 基于ASTM C1579设计了一种小型平板开裂模具,使用该模具测试了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 对比分析了两种纤维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纤维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使用再生骨料使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扩展度降低2.4%,平均裂缝宽度增加15.9%,裂缝变异系数增大58.8%; 两种纤维的掺入进一步降低了再生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改善了其早期抗裂性能; 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裂缝降低系数最高分别达到65.4%和53%,并使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裂缝变异系数减小了55.6%和66.7%; 纤维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强效果较弱,对劈拉强度的增强效果较为明显,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使劈拉强度最高增幅分别达到了127%和26%。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05
114
3080808
张丽娟<sup>1</sup>,何萌<sup>1</sup>,赵军<sup>2</sup>,王志<sup>1</sup>
-
Q345qDNH钢材锈蚀形貌及锈后拉伸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1
为研究Q345qDNH钢材的宏观及微观锈蚀形貌,明确其锈蚀后的拉伸性能,开展了弱酸环境及自然暴露环境下的锈蚀试验,分析其宏观锈蚀形貌; 采用工业CT扫描和能谱仪(EDS)观测其微观形貌和表面锈蚀物构成,阐释钢材耐蚀机理; 对4种不同锈蚀状态的Q345qDNH钢材开展拉伸试验,获得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研究锈蚀状态对弹性模量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Q345qDNH钢材在弱酸环境下首先出现橙黄色锈蚀产物并逐渐过渡为黑褐色,自然暴露下以橙黄色锈蚀产物为主,锈蚀失重率随时间延长近似呈线性变化; 弱酸环境下Q345qDNH钢材微观锈蚀形貌由颗粒状逐渐变为松散、多孔镂空状,早期锈蚀产物中可见<i>γ</i>-FeOOH发育,锈蚀后期颗粒状氧化物增加,并有<i>α</i>-FeOOH生成; 自然暴露下早期微观锈蚀形貌呈松散、颗粒状,锈蚀物中存在<i>γ</i>-FeOOH; 随锈蚀发展,表面锈蚀产物中Fe、O含量先波动变化后趋于稳定,合金元素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锈蚀过程中Cr在锈蚀产物中重新分配; 锈蚀初期,Q345qDNH钢材抵抗变形能力变化不大; 随锈蚀程度加深,Q345qDNH钢材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二者下降速率近似相等; 钢材延性在锈蚀初期下降明显,后趋于稳定; 一般大气环境下Q345qDNH钢材致密稳定锈层的形成约需1.3年; 致密稳定锈层形成时,钢材抗变形能力下降8.21%,上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较初始状态分别下降4.6%、4.5%,断后伸长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较初始状态分别下降35.1%、15.1%。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15
124
6044858
袁卓亚<sup>1</sup>,王熙溪<sup>2</sup>,袁阳光<sup>1,3</sup>,翟晓亮<sup>1</sup>,杨飞<sup>4</sup>,侯旭<sup>1</sup>,谢陶冶<sup>3</sup>
-
不同冷却条件下高温混凝土性能变化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2
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冷却过程中的热量传输规律和力学性能变化,设计了40组120块150 mm×150 mm×150 mm标准混凝土立方体试块,以混凝土受火温度、冷却方式、喷水冷却时间为变量,分别对混凝土进行加热试验、冷却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温度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冷却方式过程中高温混凝土的传热规律。结果表明:高温混凝土水冷却的降温速度明显快于自然冷却,100 ℃可作为混凝土水冷却过程的分界点,当温度下降至100 ℃后,浸水冷却和喷水冷却的降温速率显著放缓; 在喷水冷却前期,喷水引起的“热冲击”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巨大的内外温差,造成显著的力学性能损失,随着试验进行,混凝土温差缓慢消失,因此在冷却后期,抗压强度逐渐恢复; 经过迭代优化降温过程中混凝土的边界条件与热工参数,提出的ABAQUS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良好,可为高温混凝土水冷却热量传输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25
134
4506395
刘家良<sup>1</sup>,苗吉军<sup>1</sup>,王升旭<sup>1</sup>,刘延春<sup>1</sup>,刘才玮<sup>1</sup>,辛鲁超<sup>2</sup>
-
基于无人机巡检图像与BIM模型的桥梁病害自动化定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3
为实现局部病害图像在桥梁三维运维模型中的实时自动精准定位,提出基于无人机巡检图像、GPS坐标和BIM模型的桥梁病害自动化定位方法。首先提出通过坐标投影与映射方法将病害图像坐标由GPS WGS-84坐标系映射至BIM模型坐标系; 然后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坐标配准算法,将2D病害图像配准于所处的BIM模型实体单元,实现病害图像与BIM模型的联动; 最后基于Autodesk Revit环境开展二次开发,实现算法落地。采用无人机进行了桥梁病害采集与现场试验,验证该方法的精度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及所包含GPS信息,采用本方法可实现桥梁病害在BIM模型上的实时自动化精准定位,整体定位绝对误差平均值为19.50 cm,构件定位准确率为98.8%,基本满足桥梁巡检要求; 该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工程应用潜力,可以为桥梁长期运维管养提供精准数据与决策支持。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35
144
2270346
付传清<sup>1</sup>,王沈昕旸<sup>1</sup>,舒江鹏<sup>2,3</sup>,徐庆凯<sup>4</sup>,章金勇<sup>4</sup>,蒋友<sup>4</sup>,谢义华<sup>4</sup>,徐声亮<sup>5</sup>
-
基于贝叶斯p-box算法的锈蚀RC桥梁寿命预测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4
为有效降低钢筋锈蚀不确定性对桥梁服役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锈蚀钢筋混凝土(RC)桥梁剩余寿命双层动态预测方法,即上层模型利用贝叶斯概率盒(p-box)获取钢筋锈蚀参数<i>A</i><sub>w</sub>和<i>α</i><sub>sr</sub>的均值区间来实现钢筋锈蚀率的认知不确定性量化; 下层模型基于人身安全的目标可靠度进行分析,结合上层模型的量化结果评估桥梁剩余寿命区间。基于所提方法验证了不同数据容量和点蚀空间变异性下一座既有RC桥梁剩余寿命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考虑点蚀空间变异性和数据容量增长会导致简支T梁桥剩余寿命区间变异性分别降低约0.43%和0.72%; 可靠度评估模型吸收的样本检测信息越多,将桥梁剩余寿命固定值转化为区间分析的效果就会越好,能有效提高钢筋锈蚀认知不确定性的量化精度。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45
154
3385774
戴理朝,刘鹏,胡卓,王磊,贺锦龙
-
基于局部约束补强的软散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新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5
为有效控制软散围岩隧道变形,结合软散围岩特性和施工工艺,分析了软散围岩隧道荷载来源,确定了软散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原则,提出了“加强初期支护拱脚约束,同时增设拱部额外约束”的隧道变形控制思路; 建立了考虑局部约束补强的初期支护结构力学分析模型,结合算例分析了增设拱部额外约束对改善初期支护结构内力的作用效应,探讨了不同荷载模式下拱部额外约束的最佳布设位置; 依托典型工程,研究了采用初期支护局部约束补强控制软散围岩隧道变形的施工工艺及支护效果。结果表明:隧道分部开挖施工中初期支护难以做到及时密贴围岩并提供足够的支护刚度,这是诱发离散型大变形的重要原因; 在初期支护拱部增设额外约束,可以有效减小初期支护危险截面弯矩和轴力,同时有利于减小拱脚地基的应力集中和竖向位移; 围岩压力以垂直荷载为主时,拱部额外约束宜设在拱顶附近,以拱顶两侧10°范围内为最佳; 围岩压力以水平荷载为主时,拱部额外约束宜靠近上台阶两侧拱脚(偏离拱顶40°以外)或中台阶两侧边墙位置; 采用增设“拱部小孔径锚索+拱脚大管径注浆锁脚锚管”的成套施工方法及工艺,能够有效控制软散围岩隧道变形; 研究成果对抑制软散围岩隧道离散变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55
170
3394686
陈丽俊<sup>1</sup>,陈建勋<sup>1</sup>,翟阳<sup>1</sup>,王智佼<sup>2</sup>,张立鑫<sup>1</sup>,罗彦斌<sup>1</sup>
-
基于BIM与虚拟钻孔信息构建的三维透明化地质建模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6
为体现三维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完整性并反映地质条件的透明度对地质模型的实用价值,针对复杂的地质现象、稀疏的采样数据和繁琐的建模过程中影响地质模型的精度与透明化的关键因素,提出一种基于BIM与虚拟钻孔信息构建的三维透明化地质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三维透明化地质模型梯级构建理念和地层层序建立方法,结合高精度感知技术和原始勘探钻孔数据提出了采集地层特征参数的方法; 同时引入虚拟钻孔并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增加钻孔数据点密度,以勘探钻孔和其他原始资料为数据源,借助空间插值算法构建了虚拟钻孔空间位置与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基于BIM技术,采用“点-面-体”逐次递进构建地层,实现了自动构建三维透明化地质模型功能; 利用施工阶段地层暴露或局部详勘获取的地层信息,通过动态反馈实现对三维地质模型信息误差的修正,驱动三维地质模型动态重构,逐步梯次实现目标区域地质条件透明化,为地下工程精细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决策提供有益指导。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71
180
2724939
肖成志<sup>1</sup>,秦自超<sup>1</sup>,王清洲<sup>1</sup>,司小雷<sup>2</sup>,孙志杰<sup>2</sup>
-
水泥-磷石膏固化泥炭质土的力学性能及本构模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7
为改善泥炭质土的不良工程性质,分别采用单掺水泥和混掺水泥-磷石膏复合固化剂两种方式对泥炭质土进行固化处理,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剂掺量和围压对改良泥炭质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取部分试样进行扫描电镜(SEM)和XRD物相分析试验,分析固化剂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水泥-磷石膏复合固化剂对泥炭质土的改良效果优于单掺水泥,磷石膏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钙矾石,增强了土体的结构性,使土体的强度和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然而过量的磷石膏并不会使钙矾石结晶增多,反而使土体的强度下降; 当水泥掺量为土样质量的20%时,磷石膏的最优掺量为水泥质量的30%; 增大水泥掺量能使土体黏聚力增长,却使内摩擦角发生小幅下降; 磷石膏的掺入使土体黏聚力增幅更大,但内摩擦角基本保持不变; 固化剂掺量的增加使得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转变为应变软化型,邓肯-张模型对软化型曲线的模拟效果并不理想,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更为适用。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81
190
1832034
屈俊童<sup>1</sup>,浦钧翔<sup>1</sup>,王文彬<sup>1</sup>,刘新月<sup>1</sup>,屈林河<sup>2</sup>
-
动载-渗流共同作用下黄土路基响应规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8
针对西安市某城市立交黄土路基,基于不同时段特征交通荷载频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影响频率,建立了非饱和黄土路基动载-渗流耦合模型试验箱,探明了荷载类型以及动载频率协同管道泄流作用下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等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车辆动载影响下的路面振动优势频率范围为5~25 Hz; 在不同荷载类型影响下,所有监测点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相似; 动载条件下的体积含水率高于静载条件,而基质吸力、孔隙水压力反之,响应时间滞后是由监测点埋深较远导致的; 泄流孔附近的渗透行为突出,入渗速率高达33.3 mm·min<sup>-1</sup>,对应的运移时间最短(0.6 min); 若动载频率介于交通振动的优势频率(18~22 Hz)之间时,极易导致共振危害。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191
199
3372149
梁磊磊<sup>1</sup>,黄超<sup>1</sup>,徐可<sup>2</sup>,王文<sup>1</sup>,杨春奇<sup>1</sup>,韩日美<sup>2</sup>,温克兵<sup>2</sup>,裴洪涛<sup>2</sup>
-
大直径沉井水下灌注封底层起伏特征模拟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9
为解决沉井水下灌注混凝土封底问题,依托昆山森林公园地下筒仓式停车库沉井工程,基于PFC离散元方法构建了沉井水下灌注混凝土数值模型,模拟了沉井水下灌注混凝土封底过程; 通过引入相对起伏度参数,量化分析了封底层的起伏特征,揭示了导管布置方案、地下水位高度、地下水温度等因素对封底层起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下灌注过程中,通过逐步提升导管法模拟混凝土封底过程是可行的; 同等条件下,导管布置越密集,封底层相对起伏度越小,起伏特征越不明显; 地下水位越高,封底层起伏越大,水位越低,封底层越均匀; 工程允许范围内,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降低封底的相对起伏度; 地下水温度变化对封底层相对起伏度影响较小。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200
208
2923961
简文浩<sup>1,2</sup>,师文豪<sup>1,2</sup>,邓伟<sup>1,3</sup>,王源<sup>1,2</sup>,樊绿叶<sup>2,4</sup>
-
基于多元数据的元上都空间布局及其成因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20
为探究元上都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上都的记载,结合遥感影像处理、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多元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结果表明:元上都的城市空间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四部分构成,其政治统治、军事防御、人口构成、经济贸易等方面的需求共同塑造了元上都独特的城市风貌; 蒙、汉文化的融合为元上都的空间布局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原传统礼制的中轴对称与草原库伦文化的自由向心在元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元上都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了自然地理条件,基于地形地貌特征的选址与布局,以及基于河流水系特征的道路规划,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元上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草原都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209
219
4257314
李秋实<sup>1,2,3</sup>,宗欣冉<sup>1,2,3</sup>,杜娟<sup>1,2,3</sup>
-
网格重构中的空间逻辑——西安明城区街巷体系的拓扑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21
以现代建筑类型学为方法论基础,结合拓扑学空间分析技术,对西安明城区棋盘式街巷体系进行系统性解构与重构。通过建立“空间句法-文化语义”的双维分析模型,揭示了明代西安城市网格中蕴含的礼制思想、军事逻辑与商业理性的多重编码机制。结果表明:西安明城区街巷网格呈现出“层级化拓扑结构”,其正交性网格并非简单的几何划分,而是政治权力空间化、军事防御系统化与经济活动秩序化的综合体现; 钟楼作为城市拓扑中心,通过四条主街巷构成的“十字轴”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几何控制与意义统合,形成了“中心性-可达性-可视性”三位一体的空间权力装置; 街巷体系的微观形态差异反映了功能分区与社会等级的空间映射,明城区官署街巷(东北区)的严整性与商业巷道(西南区)的灵活性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礼制秩序”与“市井活力”的辩证统一; 研究成果为传统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其揭示的“网格重构”原理对当代高密度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交通组织优化和公共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2025年09月30 00:00
2025年05期
220
228
3287103
刘竞雄